![]() |
|
辅导员之窗
返回
有一种教育叫“一招式说理”-缩小 放大+ 2015-05-14转载自中国大学生在线(www.univs.cn) 作者:王怀民 古龙的小说里,高手对决,往往一招制敌,绝不拖泥带水。我在学生工作中直接体会到“一招式”不是传奇而是现实可为。 学院班级篮球联赛,决赛双方为人文班(大三)和汉语言文学班(大二),场上比分胶着,双方在场上发生肢体冲突,人文班学生A语言挑衅,还对汉语言文学班学生动手,有啦啦队学生拍下了A同学动手视频。汉语言文学班学生强烈要求“讨个公道”。 事后了解到,A同学父亲为中央某部委司局级干部,母亲为北京某知名高校教授。A同学也是学院篮球队队员,比较率性。 这是我到学院后处理的第一件学生突发事件,对能否顺利处理心里没有多大把握。我和他谈话时,A同学称对手冒犯在先,自己处于激愤才动手,对方也有责任。A同学表达能力很强,说理也很清楚。我意识到原先准备的说理如“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”、“冲动是魔鬼”、“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待”等等只会让他口服心不服。如果用校纪校规施压也只能让他“被认错”。我一边静静地听A同学的陈述,一边飞快地运转脑细胞,力图快速找到致胜之“招”。 A同学说完后,等待着我的“裁决”。我稍作停顿,和他简单对话。以下是对话实录: 师:你知道NBA奥本山宫殿事件吗? 生:(停顿)我就是那个阿泰斯特。(显然A同学知道奥本山宫殿事件,也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) (2004年11月19日,NBA步行者与活塞队在奥本山宫殿球馆比赛,一名球迷向阿泰斯特泼洒啤酒,阿泰斯特冲上观众席暴打球迷,球员见状加入战团。因暴打球迷,阿泰斯特被禁赛73场,停发所有薪水,损失高达499.5万美元。奥本山宫殿事件是NBA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处罚最重、影响最恶劣的群殴事件。) 师:当时也是球迷冒犯了阿泰斯特,惹得阿泰斯特动手,为什么受到处罚最重的是阿泰斯特而不是球迷呢? 生:…… 师:这个时候不是看谁先挑起事,而是看谁制造的事态最严重、社会影响更坏,你说呢? 生:我愿意公开赔礼道歉,愿意承担一切医药费,只是请求不要给我处分。 A同学从不服到主动认错,整个处理相当顺利。球场冲突事件有三个特点,一是偶发性,事前无征兆,也无必然性;二是A同学家庭条件较好,优越感比较强,无形中养成了一些冲动性格;三是被打学生和他所在班级需要的是挽回自尊而不是给A同学处分。对事件的正确分析有助于给事件正确定性,更有助于恰当处理。 事后了解到,A同学为艺术特长生,他只需完成普通学生学分总量的90%即可毕业,A同学已进入大三,完成学分约40%,相当于普通学生总学分的1/3。 过了一段时间,我约谈他,明确要求他必须和普通学生一样完成所有学分。A同学表示前面几学期所修课程偏少,再和普通学生一样修学分会很吃力。A同学的就业意愿是在政界发展。 我说“现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,如果某一天你面临重要的发展机会,你的信息在网上公示,这时可能有好事者搜出你当年的学习经历,说你当年毕业时未完成学分,这时你就是浑身是嘴也无法向公众说清楚,即使说清楚公众也懒得相信”。 A同学是悟性很高的学生,听我这么说,他很坚定地表示“拼了”。毕业时,A同学和普通学生一样完成了所有学分,离校时还专门和我告别。 面对心有灵犀、通达能力很强的学生,学生工作者只需“一点”即通。对A同学球场冲突事件,我用的是类比;对学业问题,我用的是前景设置。没有苦口婆心,没有恩威并施,没有居高临下。“一点”也就是“一招”看起来很容易、很美,但是这“一点”隐藏在思想教育众多方法之中,没有特别的特征,寻找的过程并不轻松。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这“一点”后,我感觉像练武之人打开了任督二脉一样,豁然开朗。原来这“一点”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学生的工作而不是相反。 做好了A同学的工作,也给我自己上了一堂深刻的学生工作实践课。我体会到,一是不要轻易给学生“贴标签”。尽管A同学在球场冲突中语言和行为都非常不理智,尽管A同学比较“任性”,我也不愿意轻易给其贴上“坏学生”标签。否则,会形成心理学所说的“刻板印象”而导致处理措施的偏差。二是思想工作要达到让对方感同身受、心服口服的效果。不能让别人感同身受的说理就不会在别人心中留下印迹,就像一杯水倒在浩瀚的沙漠里一样,顷刻间就会无影无踪。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说理可亲可感,才有可能让学生动心领情,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。三是做思想工作要擅于站在教育对象角度帮助他们认识问题,从而让教育对象自己做出选择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《学会生存》中指出:“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,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。”教育者要努力把选择权交给教育对象自己,而不是强加给其预设的立场和价值观。佛教大师释理不用“是”和“否”、“应该”和“不应该”等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但却充满通澈世情、洗涤心灵的人生智慧。他们多用“点化”的方式让教育对象自省或自醒。所谓“禅门不说破,尽在不言中”就是这个道理。 阅读次数:2470
|
![]() |
|
![]() |